——2016年广水市小学语文“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总结及
课例点评
广水市教研室 杨禾
为期三天半的广水市小学语文“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已于
一、什么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就是把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在理解文本内容情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写作方法,为学生的写作铺垫基础。
二、为什么要确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个主题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我们语文学科的课时最多,老师也教得最辛苦,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直到五、六年级还无法让老师满意。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很多老师一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文本解读上,解读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奥,越来越个性化,也越来越偏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其实,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只是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确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个主题,就是帮助老师们转过身来,面向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本次竞赛的亮点
这次竞赛有许多亮点可圈可点。
1、积极参赛,勇气可嘉。虽然大家自感对本次竞赛的主题认识还不深,理解也不透,但仍然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参赛教师既有久经沙场且早已荣获省级一等奖的中年精英,也有刚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教坛新秀,可见老师们最在意的是参与研讨提升自己,而不是竞赛名次个人得失。
2、心心所念,“指向写作”。静观赛场的每一节课,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老师脑海中有了一根紧绷的“弦”——“指向写作”!这是一根新奇而美丽的“弦”,每位老师都屏息凝视,巧手轻弹,努力演奏动听的乐章。
3、“指法”新巧,“旋律”优美。“指向写作”到底应该怎么“指”?老师们精心设计,谨慎尝试,展示出了许多成功的做法。李芬老师(《金色的脚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用“金色的脚印”做题目,领会作者的多层用意,从而明白一篇文章拟定一个好题目的重要性。程淇老师(《老人与海鸥》)引导学生体会描写时加上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何丹、段妮、杨蕾、邢秋霞四位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都引导学生把原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与改写的片段“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进行比较,让学生领会到,为了突出时间特别漫长、困难特别巨大、主人公意志特别刚强,可以把时间分成几段来写。段妮老师还让学生现场摹写一个学生长时间攻克数学难题的句子。夏微老师(《老人与海鸥》)引导学生把原文“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与改写片段“老人把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向鸥群呼唤。”进行比较,体会“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嘴”这些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老人爱海鸥的重要作用。杨慧老师(《慈母情深》)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动作“塞”所饱含的厚重母爱,认识到准确地选择动词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朱庆玲老师引导学生领会,在人物较多的事件中,为了避免啰嗦又突出重点,可以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详写,其他人物略写。唐婉老师(《月光曲》)引导学生把事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原文片段与改写后的只写事实的片段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相差甚远,从而明白,有的时候事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比只写事实更富表现力。毛婷老师(《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明白,用了好词语不一定有好效果,例如文中的“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这些好词如果互换位置,就没有好的表达效果。毛婷老师还引导学生明白“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为什么要放在段落的后面而不是放在段落的前面,从而明白一段文字中哪些内容在前、哪些内容在后是有讲究的,材料安排的顺序要自然合理。程鸿老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引导学生从一个“扔”字体会到用好动词的奇妙作用,知道要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选择反问句,明白描写强烈冲突可以使用对比的写法,认识到描写人物对话时提示语的多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不同的用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等等。这些“指向写作”的具体做法都放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情感之后,而且舍得花时间,大多运用比较的方法,牵线搭桥,循序渐进,讲得清楚明白,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值得大家借鉴。
4、容量适中,以学定教。大部分的课文都分为两至三课时,老师只展示其中的一课时。多数老师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贪多求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以学定教的人本理念。
5、板书简洁,突出写作。大部分老师的板书设计分两大块: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两者分量相当,几乎平分秋色,突出了写作指导的地位。
6、课件实用,操作熟练。绝大部分老师的课件设计简洁美观实用,没有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动画装饰,也没有干扰学生思考的背景音乐,老师操作也很熟练,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1、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有些老师教学中也提到了文本的写作技巧,甚至提的还很多,但仅仅提到而已。例如,让学生找出哪是动作描写,哪是语言描写,哪是神态描写,哪是心理活动描写,然后也没给学生思考写了这些的好处,更没有让学生比较如果不写这些表达效果会怎样,而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描写很重要,能把人物写得很生动。学生瞪大眼睛,一头雾水。这样填鸭式的“指向写作”肯定难有实效。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篇文章往往含有很多的写作技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其中的两三处,在合适的环节,花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比较、鉴别,深刻体会其中的妙处。这样学生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文章的写作技巧才会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
2、刚学就写,急于求成。除了少数简单技巧外,大多数的写作技巧是不可能在阅读课堂上即学即用的。它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就像一朝分娩需要十月怀胎。但有些老师看不到这个规律,急于看到教学的成效,在课堂上安排大块的时间让学生练笔。结果不是显得虚假就是不尽人意,也只能走走过场,草草收场,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课后练笔,偏离技巧。有些老师让学生课后练笔,但练笔的要求没有针对本节课讲的写作技巧,而是指向了内容和情感,学生没有练习学到的技巧,使得“指向写作”有名无实。
4、忽略内容,空中楼阁。有的老师也许脑海中过于紧绷“指向写作”这根“弦”,居然忘了要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情感,而是刚接触内容就问学生,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技巧,为什么要这样写,换种写法好不好。学生只能误打误撞,忐忑迷茫。没有理解文本内容做基础的“指向写作”成了空中楼阁。
5、概括能力,要求过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五、六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次比赛有很多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环节,但只有段妮老师明确地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提醒学生概括记事文章的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同时还要语言简洁流畅。其他老师只是让学生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有的甚至还提供过分详细的模板让学生只填几个空,像训练一、二年级的学生那样,要求过低,不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6、语速过快,闲话较多。有的老师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语速过快,一般学生恐怕难以适应。还有的老师语言过于随意,闲话较多,挤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有时语言不够严谨,甚至出现语病,容易误导学生。
“指向写作”是个崭新的课题,探索中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尽管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但成绩依然显著,可喜可贺!
总之,这次活动让老师们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初步探索了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具体途径,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指向写作”,只是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遥望“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理想目标,还任重道远。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大步前行!
最后,衷心感谢大家(包括听课老师)的积极参与!感谢教研室领导的亲临指导!感谢评委们的辛勤劳动!感谢实验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全力支持!
201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