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2011年10月20日 00:00:00 访问量:770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董军民,男,小学一级教师,系长岭镇中心小学教师,学历专科。邮箱:dongjm0****@163.com;陈艳辉,女,小学一级教师,系长岭镇黑石山中学教师,学历本科。邮箱:dongjm0****@163.com
 
要: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灵魂,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将德育融入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模式,并据此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学科教学;德育;融合
 
德育是培养人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始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为核心目标,为各类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这些成功的德育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高投入”与“低产出”仍然是中小学校阶段德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1]。学校德育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经常方式。无论从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从德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都应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当今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学校如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将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借此大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值得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在当今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大不如前。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的问题,增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度,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低下,如下图1所示。

学校

 
德育实效性不强
人员道德素质低下
 
片面追求升学率
 
考评机制不合理
 
德育方法手段简单
社会利益机制不完善
 
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
 
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
 
德育资源不足
 
社会
片面关心考试成绩
 
家长道德素质低下
 
家庭德育观念相对落后
 
家庭
 
 

 

 
 
 
 
 
 
 
 
 
 
 
 
 
 

1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因果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学校德育方法落后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两张皮”。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应该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融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2]。让学生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3]。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校如果对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缺乏研究,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教师之间、年级之间以及学校之间德育意识不平衡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导致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成效差别很大。
3、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4]
4、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学校普遍缺乏对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的深入研究,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融合问题,很难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
二、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模式
要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就要结合学科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开展目标明确、系统化的学科德育[5]。本文拟建立将德育融入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模式,如图2所示。
 

学科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文明礼仪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
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
社会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主体
 
下箭头: 作用
下箭头: 作用
下箭头: 作用
上箭头: 反馈
下箭头: 作用
上箭头: 反馈

 

图2 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模型
 
(一)学科德育主体全员化
学校德育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分管德育的教导、团队干部的事,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只有人人肩负责任,全员有德育意识,齐抓共管,学校的德育才真正有生气。推进学校德育、教学融合的管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良心和学识才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学校《师德公约》,每年开展师德评优,树典型立榜样。
2、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开设讲座,请专家介绍国内外教育信息。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和骨干教师的教学展示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总结或论文,学校结集成册,促进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3、加速培养青年教师。建立青年教师和青年班主任的导师制,落实带教。采用进修与自培相结合,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和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档案。
4、改革人事制度。积极推进以工资总额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各项举措,形成优胜劣汰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
(二)学科德育内容系统化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进行融合,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显性教育,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课程,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二是以思想、方法为载体的隐性教育,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6]。学科德育内容要系统化,是要把学科所承担的德育任务,分门别类地分解到各个年级、各个学期、各个单元、各个章节。不同年级的德育渗透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恰当的要求,必需根据德育目标、学科类别和学生层次三个维度来确定进行德育系统化,如图3所示。

学科门类

 
德育目标
学生层次
初一
数学
民族精神

 

图3 中小学学科德育系统化的三个纬度
可由各学科组发挥整体的力量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学科知识结构,确定配套德育的主题以及细化的德育内容,把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系统化的学科德育,做到每个阶段实施什么德育有章可遁。此外,还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要接受德育教育的最恰当的时间点,使各年级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德育主题,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要点》,如表1所示。德育内容一旦系统化,学科德育便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切便就水到渠成了。
表1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要点示例(《科学》四年级下册)
章节
学科知识要点
德育渗透要点
<>
1、生活中的静电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点亮小灯泡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3、简单电路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电路出故障了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5、导体与绝缘体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意识的重要性。
6、做个开关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学科德育方法具体化
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即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德育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各异渗透方法多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德育目标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顺畅地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人格的教育。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切忌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4、创造良好气氛,增强德育效果。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
(四)德育评价科学化
长期以来,学校对德育评价比较简单,往往以“优、良、中、差”几等来评价学生。而且大多数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优”生不知自己优在何处,“差”生也不明自己差在哪里[7]。大部分评价的个人主观成分比较多,往往对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要使德育能“深入生心”,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关键。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五九等,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全方面、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要关注到学生的细微变化,实施评价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师生可以通过“作业本留言”、“家校短信”、“学生周记”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给他们以及时正确的指导。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大纲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工作的管理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每学期学校管理达成度评价方案,由校长、书记监控和评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考评方案,由教导处、总务处共同评定;教学评价(含学科德育、教风)师德情况考评方案,由学校党政、社区、家长、学生共同评定;星级班级考评方案,由教导处、总务处、年级组共同评定;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学风的考评方案,由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分层评定。
三、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一套“配套”措施,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每一位学科教师,也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教书和育人一齐抓,改变教书不育人,看人只看分数的旧观点,才能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融合。
2、加强教学研究,把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说研究得还很不够。今后,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应该作为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摆在教研工作者和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把大纲中提出的德育要求,切实落实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在检查、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3、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融合的方法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还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4、建立、健全在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对德育方面的要求,应该建立一套目标体系及评估体系。这样,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便可有所遵循,学校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也就有了依据。
四、结 论
 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通过学习内容的挖掘和教学方法的开拓,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的作用,体现了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思想。但是,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长期性的,而不是几节课或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常规化。而且学科内容中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切入点的捕捉和教师的观念与意识。因此实施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更应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深化。教师必须要认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的教育行为,拓展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贾东立.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特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8
[2]冯青林.德育与教学融合更有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阎桂祥.道德教育应从底线伦理抓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7]会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
 
编辑:李海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广水市长岭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广水市长岭镇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鄂ICP备16022998号-1
联系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长岭镇北街192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